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日落日出之間》攝影聯展

百呎公園將於2012年10月26日至11月26日舉行《日落日出之間》攝影聯展。

參與藝術家︰張偉樂,張頌庭,何兆南

開幕日期︰2012年10月26日 19:00 - 21:00

地址︰香港 上環皇后大道中222號 啟煌商業大廈 LG4/F 2室 (實現會社)
開放時間︰14:30 - 21:30

http://100ftpark.wordpress.com/





--------------------------------------------------------------------------------------------


關於張偉樂的作品 - 格線中的樹影

樹影總能吸引我的目光,這已是我第三次有系統地拍下在城市裡的樹影。在城市裡包圍著我們的,是由直線交錯組成的幾何形狀,它們形成了十分整齊有序,卻令人感到刻板的格線,有點困守的感覺。生命就在大大小小的格線下有機生長︰我們在長方體中生活、雀鳥在橫線上歇腳、樹木在方格裡生長......而樹影就在格線中
變化。

是次創作利用了數碼相機拍下在城市裡的樹影,並拍白平衡調致街燈的色溫,那是一個人眼並不能達到的色溫,是一個由科學制造出來的色溫,並由數碼相機呈現,得到了一些超現實,科幻及人工的圖像。

--------------------------------------------------------------------------------------------

關於展覽

張偉樂、張頌庭和何兆南透過作品探討在人類操控的環境中,一些不能控制的事情和結果,以及規律生活中事情的巧合。在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反覆思索人的力量與無力感,加上他們各自的經歷,探討和思考的過程變成對自己的治療。

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充滿著偶然,人與事之間的相遇便是巧合。我們認為是冥冥中的事情,也可能只是巧合。日落和日出 ― 最恆常不過的自然現象。從何時起太陽巧合地從西方落下,而非東方?而且日復日?巧合不斷的重複,成為恆常。而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純粹的偶然,還是我們逃不過既有的定律、循環和命運?又有多少事情是如我們所想般可以控制?

張偉樂拍攝了在不同背景上的樹葉倒影,在相片製作過程間,透過控制光的明暗與色溫,營造人類肉眼不能看出的視覺,探索人們對周邊事物的敏感度和認知能力。自2009年,張頌庭無間斷地隨意的拍下在生活中出現的瑣碎事。一系列隨心的照片卻成為了她的心靈寫照,偶然事物的出現變得像是早有安排,拍攝成為自我痊癒的方法。何兆南用顏色筆在現成的照片上,以線條和細格把背景填滿。由於上色物料的不協調,出現筆觸不一,顏色重疊、滲開,效果變得不可預料。何兆南探討和經歷在他控制範圍下不能控制的結果,重複的試驗也成為他個人的鍛鍊。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Photos of Cheung" 與《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2012》


灼爍之港:香港當代攝影》這個展覽並不是第一次展出,上年年尾日本東京Guardian Garden Gallery找來台灣的策展人吳嘉寶來香港挑了數位攝影師到日本展出。今次就把整個展覽搬到香港展出。



今次展覽我仍然是展出"Photos of Cheung"這一系列作品,今是已經是第三次展出了,希望下次展覽時會有更多新作品吧。我也在這簡單講講"Photos of Cheung"吧,這系列相片源於黑房中的小實驗,發現了有光就能夠曬相,所以初初嘗試把電腦的螢光幕和相紙做contact print,直到把
螢光幕的影像曬落黑白相紙上,但礙於螢光幕上的玻璃厚度,曬出來的影像變得模糊。及後發現我們每天都用的智能電話也是發光體的一種,我便把智能電話放入放相機的片夾上,放曬至20X24"的黑白相紙上,才得到現在大家看到的效果。得到了方法便再思考內容,最後決定放曬facebook朋友tag我的相,一探個人身份在網絡如何建構,這內容亦和曬相方法恰當地互相支持,所以便出現了"Photos of Cheung"。




技術層面上,這過程和傳統菲林放相大同小異,不同的是當影像載體變成智能電話後,放大機便多了智能電話的功能,像聽歌,看時間等。但影像同時也變得智能起來,多了一點不確定性,像放相時可能有人突然打電話比我,可能有通知彈出,可能會無電,而以上等等狀況都會顯現在相紙上。但這些不確定性也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因為整個放相過程變得活潑,有生命力。整組放大機像得到了人性,會累,會分心,但也會唱歌給你聽,會提醒你出面下大雨。過程就像在黑房中攝影交心,一一記錄在相紙上。


與吳嘉寶老師合照

Guardian Garden Gallery 菅沼比呂志先生合照

展覽日期:5 - 26 / 8 / 2012
時間:11:00-19:00
地點:JCCAC L0 藝廊
查詢:info@lumenvisum.org/ 3177 9159


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不明功能格仔 Undefined Functional CUBES





此計劃打算租借3個攤位,先把攤位空間分隔成三十個1呎x1呎x1呎的空格,再分別以50元一空格租給香港的三間藝術學校學生(浸大,中大,香港藝術學院)。

本計劃志在諷刺本地藝術圈的生態。這三間學院一年共訓練出約200名準藝術家,其中不少人期待西九落成後的無限機遇;一年一度的國際藝術展覽亦造成香港是藝術買賣天堂的錯覺。然而,事實上有多少機會可以給予這些畢業生?整個藝術生態是否可以支持到他們?答案是否定的。無論是展覽空間、策展人、曝光機會以致購買藝術品的收藏家等等,整個藝術市場根本沒有足夠的條件去消化每年200人的增長。
我們源用格仔鋪的方式製作比是次藝術跳蚤市場更迷你版的迷你藝術市場,讓更多被藝術生態圈忽略的藝術家一個曝光/買賣的機會。本單位將作為中介人的角色,協調畫廊與藝術家兩邊的關係。


有興趣的藝術學生或藝術畢業生請不要再等立即
填妥報名表格
或聯絡 Boy Yiu (60700710/boyyiu2010@gmail.com)。

1. 每件作品售價需為HK$0 - HK$3000。

2. 於展出當天所售出的作品分柝為50%藝術家,

10%奧沙藝術空間及40%奧沙藝術基金。

3. 作品收件日:16/8

4. 作品發還日:21/8


The project requires 3 continue booths. The space will be arranged into thirty cubes with 1' x 1' x 1', which were going to rent by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local art schools(BU, CU, HKAS) with HKD50 per cube.

The project aims to satirize the local art market ecosystem. Every year about 200 potential-artists graduates from the three art schools. Most of them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great opportunities given by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Besides,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art fair is giving a illusion that Hong Kong is a paradise for Art Buyer. However in fact, how much opportunities could be given to these young graduates? Do all of them possible to be supported by the entire local art ecosystem? The answer is negative. Not only about exhibiting spaces, curators, chance nor collectors, the art market is far not yet ready to digest the growth of 200 new artists per year.
We are using the form of cubic shops to create an ultra-mini art market, providing exposure and opportunity for more artists being neglected by the art market ecosystem.  Our unit act as a intermediary to smooth ou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rtists and gallery.



每格HK$50,格仔展覽裝置HK$1500(展覽完結後可售)
HKD$50 per cube,HKD$1500 for the cube display structure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Light Stencil 光印/光塗鴉


一般提到晚間攝影我們都會聯想到光畫(light painting),對光印也許比較少認識。
其實光印/光塗鴉(Light Stencil)的原理和光畫也大同小異,都是在晚間長時間曝光,利用光線制作影像。不同的是光畫是利用電筒畫出我們心中所想,而光印則是透過光模在畫面打出相同的影像。

光畫和光印各有各好,光畫比較隨心即興但因曝光時間限制未能畫太多內容,也未能畫出精細的畫面。而光印則可以精緻及豐富的畫面,而且其透視感不是光畫能及。但礙於光印的畫面全靠光模,所以事前的計畫相對重要。
團體合作可使光印的畫面和內容更加豐富,如能配合光畫一併制作更是精彩無限。


制作光印前要準備光模,不透光的盒子即可,
今次找來Pizza盒因為覺得它結實又易於攜帶,可用的畫面面積也夠多。
先替Pizza盒開一個正方形,當然任何形狀也可,但正方形比較實用。內盒須加上鍚紙令光線平均。另在傍邊開一個小筒放閃光燈。


再利用黑紙制作光模形狀,可加上顏色紙令畫面更豐富,之後貼上Pizza盒,最好把整個盒外面封黑。(要不然拍照時會見到個盒。)


之後裝上閃光燈就可以去玩了。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身體橡皮擦塑膠班


可否想過平時常用的文具用品 ﹣ 橡皮擦,亦可由自己一手創造,發揮小小創意便可製造出惟你獨有的作品?它可以不再是沉悶的單色長方體!它可以成為你身體的一部份, 手指、鼻子或耳朵...一切均由你的想像開始!

本工作坊主要教授大家雕塑中的倒模技術和日常用品橡皮擦的製作方法,同時我們將身體變成模具,讓學員重新細察身體的結構和變化,再加上無窮的想像,製作出惟我獨有的橡皮擦作品!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身體針孔攝影


針孔攝影是古老的攝影術,其特點是操作簡易,靈活性高;通過製作針孔相機,了解攝影基本成象原理。照片的其中一個令人感觸的地方,它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帶給觀眾一種「似曾在」的現場感;觀眾在觀看照片的時候彷彿和攝影帥經歷了一次相同的瞬間與角度。

實驗把針孔相機放置在身體的不同部份(如頭頂,手肘,後腦) 令照片出現奇異的角度和意想不到的效果;身體成為攝影機的一部份,令攝影師與觀眾變得平等,大家同時經驗身體的「似曾在」。


BY Boy Yiu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布紋膠紙袋

布紋膠紙是一種容易處理的物料,而且可塑性高及耐用。
利用布紋膠紙互相貼合便可制作不同類型的袋,像電腦袋,手挽袋。
布紋膠紙可在不用針缐,紙樣的情況下制作出不同功能及具有個性的袋。